“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艾米莉·狄金森
2019年6月13日,世外中学第二届“悦读悦享读”阅读节活动落下帷幕。本届阅读节活动以“多科阅读为亮点”,学生在品味文字书香的过程中,提升了内心感悟和思维力度。阅读,正在世外桃源中从一种行为,浸润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语文教研组的俞斌老师介绍到,语文学科以本次阅读节为契机,继续将阅读的日常化和常规化做到极致,在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增进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并进一步推动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六年级语文老师借助新版部编教材的推行和使用,选定《鲁滨逊漂流记》进行全年级的整书阅读;七、八年级则在阅读类型上展现的更为丰富,既有文学类的深入阅读,又有宗教、科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的广泛阅读。与此同时,俞老师也提到,在下一阶段的阅读活动中,也应处理好部编教材整书阅读在多个年级的推进以及各个年级之间的衔接问题,在统一阅读主题的前提下,进一步针对不同年级的水平差异来设计各自的阅读指导方案。
英语教研组的陈菊华老师则坦言,英语作为首次加入到学校阅读节的科目,就如何将已有的特色活动与阅读节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融通,进而让学生有多样的体验和多维度的评价,展开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集体讨论。最终,英语组为六年级同学,选定了贴近其认知水平和阅读兴趣的《Fantastic Mr.Fox》;七年级选择了《Number the stars》一书,进行为期两周的沉浸式阅读;八年级使用的是《The Queen Mary》这本拥有33个路径14个不同结局,用真实场景为背景的互动小说。各年级学生在阅读中全心投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综合文科组的刘凯旋老师介绍到,此次的阅读节活动,地理学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书籍阅读,并借助参观走访自然博物馆的过程,完成小组的研究报告撰写工作;历史学科,在七年级以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为切入点,开展“寻上海文化标识,为城市精神代言”的阅读活动;而在八年级,历史学科以“阅思感悟家国峥嵘,铿锵少年壮志担当”为主题开展活动。结合本学期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历史认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战争与和平”;道德与法治学科,关注核心素养中的“健全人格”,以《奇迹男孩》一书进行整书阅读,将课堂所学与书本情节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提升其在复杂情境下恰当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综合理科教研组的金铱鈫老师,就阅读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学生选定《上帝掷骰子吗?》一书,如何让这么晦涩难懂的内容以简单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且能够与台下形成互动,让整个场子不显得尴尬?又如何能确保孩子们的语言表述具有科学性,没有学术错误?金老师带着学生经过两个多月的探讨,最终设计出形象、直观、互动性强的分享内容。一场40分钟的阅读沙龙,背后是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碰撞、深度挖掘以及多次的排练。
除了各学科组的老师代表发言外,图书馆的马老师还给大家带来的科学严谨的统计大数据,让老师们更为直观的看到了学生们在第二届阅读节中急速增长的借阅量(高达20%)。但与此同时,马老师还提到了馆藏书籍类分布不均的问题,文学和历史类的馆藏最高,但计算机类和自然科学类图书的馆藏则明显偏低,也希望各学科可以提供更好的书籍供学生阅读。
最后,厉校长对各学科组开展的阅读活动予以了高度的认可。她谈到,我校开展阅读节活动的想法源于考试制度的改革,阅读这一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校继第一届阅读节的初步尝试后,各学科组的老师们都展开了大胆且具有借鉴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既让学生增强了阅读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让教师们有了重新审视自己学科的契机。希望在今后的阅读活动中,老师们能进一步以阅读为支点,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真正做到跨学科的融通,力争实现“多科阅读,全科受益”。
莎士比亚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让生活打开一扇新窗,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实现自己的梦想。祝愿世外学子们都能在追梦的征程中,一路以书为伴!
文:刘凯旋
图:王娜娜
审稿: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