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经典 感受传统 汲取智慧——记世外中学教师培训系列讲座之中国经典与哲学
发布时间:2015-01-28 15:04:48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945

为丰富教师文化底蕴,提升教师人文素养,2015126日,世外中学在本部校区B207举办了国学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系白彤东教授主讲,主题为“中国经典与哲学”。世外中学全体领导和教师200余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白教授主要围绕政治哲学基本问题介绍中国传统流派的若干思想。白教授认为政治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政权合法性,即统治者怎么产生?政治实体之间关系怎么处理?政治实体间纷争由谁来仲裁?周天子时期,因分封制而形成的周天子--诸侯--大夫--家臣的层级代理关系使“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即统治者通过“祀”与“戎”能解决政权实体的基本问题。随着周朝没落,群雄纷争,原有的“祀”与“戎”再也不能有效维持原有的政治架构,三个基本政治哲学问题又被重新提出。

于是先秦诸子蜂起,为解决政治问题而争鸣。白教授着重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流派儒家的思想及办法,他认为儒家创建了一套能解决凝聚力和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思想体系。对于凝聚陌生人的办法,孔子提出了仁道,孟子进一步将其发展成恻隐之心,但恻隐之心不足以付诸行动,需要家这一场所培养个人对他人的关爱。这种关爱始自家庭,逐渐外推,从小我及至家人、邻里、陌生人、国人,形成有差等的泛爱。这种关爱培养的最高境界是所谓的民胞物与而不是人为了自立,互相消灭,通过有差等的爱将陌生人凝聚起来。此外,他还分析了儒家思想里的民主养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即民意,儒家重视民意于现代管理仍有现实意义。

白教授对儒家的孝道进行了辩护,他认为儒家孝道亦是国家政治的副产品,但是儒家并不主张培养子对父的愚孝、臣对王的愚忠,而是倡导父子、君臣之间的双向关系,即“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儒家的孝,倡导舜的智孝,而非曾子“无违”式的愚孝,孝并不是盲从,孝既要养又要敬,而敬又要处理好与“色”、“礼”、“理”的关系。

整场讲座,白教授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并带领世外教师一起进行哲学思考,加强了教师们传统文化资源意识,提升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思辨力,启发教师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哲学思想为教育教学所用。

文:吴凤姣

图:潘子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