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怎样才能出细活?——写作教学系列讲座之二
发布时间:2015-10-05 15:00:09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916

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写作之于人的意义——使其成为“严谨之人”。然而,教师怎样才能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930日,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资深教研员孟莎老师为世外中学以及朱萍名师工作室的英语教师们带来一次写作教学的知识补给,题为“写作过程中的教师介入”。

“你喜欢习作吗?”孟莎老师用提问的形式引起了在座老师的共鸣。工作计划、年度小结……和学生一样,老师们平时也不得不面临写作“难题”。写作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初中及高中阶段的英语写作分级目标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目标和现实之间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世外中学七年级英语教师陈伟分析了目前写作教学的几个难题:母语的迁移让低年级写作变成了翻译;能打开学生话匣子的写作话题还太少;学生接触的写作文体过于局限;写作教学的时间不够,难以实现过程性写作。

针对陈伟老师的分析,孟莎老师顺势引入主题——如何教写作。她引用David Nunan的话来解释为何学生写作需要“教师介入”:“写作是一种可以教会、可以学习的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作可以变得充满乐趣。”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误认为纠正语言错误后写作教学就大功告成。事实上,写作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决定“写什么”、“如何写”时介入,改正语法错误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孟莎老师从写前(pre-writing),起草和修订(drafting and revising)两个阶段具体介绍了可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写前可分为四步骤:选择话题、收集观点、组织观点和激活语言。选择话题时需要考虑话题本身的可操作性、适切性和趣味性,而那些连作者自己也提不起兴趣的话题对象肯定不值得动笔了。收集观点可采取自由写作(想到什么写什么)、列表、提问和画图等四个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组织观点时,学生时常会出现观点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练习教会学生分析哪些是不相关信息;如何区分中心论点、分论点、结论、主旨等不同概念并根据主次关系撰写提纲;如何使用连接词、代词、定冠词使文章逻辑更清晰。激活语言时,教师应努力通过头脑风暴、词汇挂图、范文例句等方法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而不是鼓励他们一味地使用华丽的辞藻。

在写作和修订的过程中,孟莎老师着重强调了自评表和互评表(checklist)的作用。通过一份细致明确的checklist,学生能清晰地知道老师的要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在自评和互评的同时,学生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甚至发现老师批改时可能忽视的问题。

“我们不要责怪学生写得不好,而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清楚地告诉了他们你想要什么。” 整场讲座中,孟莎老师用一个个教学案例反复强调了“细致”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More modeling. Less explanation.”的理念深入人心。与其向孩子们反复强调概念和理论,不如通过更多的例子让他们自己理解和感悟。无论是写前的准备、写中的指导还是写后的评价,具体形象的实例往往比抽象的语言更行之有效。

 

文:顾佳

图:潘子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