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一场跨部门的协同教研在世外中学协同中心展开,学校境内部与融合部英语教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题与研修的支点,共同撬动英语课堂的育人潜能。本次活动由世外融合课程英语学科组长陈伟老师主讲,围绕如何在课堂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两个部门的英语教师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与丰富的案例分享。
辨析“真探究”与“假探究”,激发深度思考
活动伊始,陈伟老师回顾了教学理念从早期的“句型操练、机械重复”逐步发展为“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历程,强调了当前教育背景下增强课堂开放性与探究性的重要意义。
在互动讨论“何为自主探究”环节,张莉老师指出,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还原真实生活场景,激发其自主提问;孙淑伟老师则提出借助图像组织器等学习工具帮助学生跨越阅读障碍的方法。随后,与会教师围绕“真探究”还是“假探究”、“如何摒弃教师预设,赋予学生真正的探究空间”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阅读课例深度剖析:从“控制”到“释放”的教学重构
本次讲座通过一系列对比鲜明的课例,生动呈现了如何将“自主探究”从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陈伟老师首先以《Blind man and eyes in fire drama》为例,解释了如何重构阅读逻辑。传统英语教育模式中的“重点圈划、词意解析”本质是教师理解先行,随后教师将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拆解为知识点和任务,学生在此框架内进行验证性学习,其思维过程是被预设和限制的。通过专家的指导,改版后的活动是“仅出示标题与图片,请学生进行推测与思考”,还原了真实世界的阅读逻辑——我们总是带着好奇与预测进入文本。通过“What have you discovered?” 和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两个核心问题,课堂重心从“解读文本”转向了“建构理解”,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换成意义的主动探寻者。
此后,他用《Yes, I can》与《Mia》两个课例呈现揭示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相比“连线配对”,用“who, what, how, why”等开放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则要求学生进行信息筛选、整合与再表达,属于更高阶的思维活动。课堂实践发现学生在引导后的自主概括与模板答案“几乎所差无几”,这证明了当课堂给予学生足够探索空间与适时引导时,他们展现出的探究深度与思维水平远超预期。
视听课、探索发现课、写作课的理念迁移探索
此外,陈伟老师还分享了新教材中视听课、写作课和探索发现课的课例设计经验。例如,在视听中,通过“一听主旨、二听关键信息、三听灵感”的递进式任务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修正预测、深化理解、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层层升华。针对Discovery课程中常见的三段平行文本结构,教学可引导学生从情境探索与任务探索两个维度进行平行拓展。这要求学生在理解各文本独立含义的基础上,主动探寻文本间的关联、对比与共性,构建网状知识结构,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性探究。
在写作课中,教师可从内容与语言两个维度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引导他们通过“写什么”与“怎么写”等核心问题,自主解构例文,探究写作路径。同时,教师需审视例文与学生水平的匹配度,将其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批判地借鉴而非机械地模仿例文。通过小组讨论、话题分类等方式,教师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创作出超越范文、具有个人特色的内容。
拥抱课堂变革 共同展望未来
在分享环节,阮裔卿老师提出教师需“忍住”干预,将探索权交还学生;黄萍老师表示此次讲座“打开了新世界”,为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周荣莉老师则认为新课改对老教师而言是“打破舒适圈、注入新活力”的契机。这场教学方式的变革虽充满挑战,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与会教师也提出进一步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恰如其分地融入课堂,辅助而非替代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同时持续深化对新教材文本的研读与教学设计打磨。
活动最后,与会教师达成共识:协同教研,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育人理念的深度交融。在“双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是境内课程还是融合课程,都在通过“自主探究”这一支点,实现英语课程从语言训练到思维培养、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的跨越。
本次讲座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也激发了英语教师们对“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样态的深度思考。学校境内课程与融合课程在“双新”浪潮下,始终秉持相同的“新”视角:以英语课程为载体,探索“跨文化”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新路径,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我们期待,这场跨越部门的探索,能催生更多“真实学习”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拥抱世界胸怀。
撰文:胡佳怡、顾 佳
摄影:李志刚
审核:阮裔卿、沈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