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面对面,同课异构;思维大碰撞,E曲同工
——记京沪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10月25日上午十点钟,一个普通的早晨。世外中学的校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一如既往地开始了紧张而又有序的一天。而此时的阶梯教室,聚集了来自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英语教学专家和骨干教师,一场PK就要开始了!
这场PK将在世外中学Echo徐颖倩老师和北京人大附中的Emma王淑艳老师之间展开。两位老师均选用牛津英语八年级Unit3 Dealing with trouble这篇日记体裁的文章,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阅读课设计。京沪面对面,究竟谁能更胜一筹?马上就要见分晓了!
首先上场的是我们的东道主Echo。凭借亲切的笑容和幽默的语言,她很快和学生们拉近了距离。Echo老师先用一段记录了人们生活中感人瞬间的视频开始,从而引出记录生活点滴的一个重要工具:日记。Echo老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事先对文本进行了一些处理,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trouble到deal with the trouble,再到deal with the trouble wisely,一层又一层,像剥洋葱一样,故事的梗概被一点一点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了解了整个故事,更明白了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整节课师生充分互动,课堂气氛融洽,高潮迭起。在最后post-task环节,学生展示出了他们较高的语言水平,他们的幽默和可爱更是赢得了满堂彩。
Emma老师对于这堂课的设计则完全不同。她注重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阅读技能的培养,体现了整体教学思路。结合当下热点,Emma用一段江南style点燃了学生的热情。紧接着,她从日记这种写作体裁出发,从文章结构和要素出发,用conflict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人物性格。最后,Emma又用两个视频激起了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告诉了他们Seeing is not believing这个道理。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风格。观摩完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后,大家还觉得意犹未尽。京沪两地的专家和老师们又聚在一起,就这两堂课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首先是两位老师向大家阐述了她们对这堂课的整体构思和课后的反思。接下来,老师们畅所欲言,谈了他们的感受,很多年轻老师纷纷表示他们获益良多。在专家点评环节,朱浦老师不仅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对文本的不同处理方式,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何亚男老师指出,两位老师对于这篇课文设计的阅读课是风格迥异的,世外Echo老师更注重阅读策略的培养,问题设计上非常精细,预设的问题很好,代表了世外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上海目前的英语教学;人大的Emma老师则更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人物情感方面的分析。最后何老师给在座的老师提出了一个思考的问题:我们在阅读课上如何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课堂是不是设计得越详尽越好?最后,两位老师所在教研组的组长也和大家分享了在整个磨课过程中,大家是如何群策群力,共同努力的。世外中学英语组为Echo老师就开展了四次磨课。每次试讲都会暴露一些缺陷和问题,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出谋划策。每次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活动不仅为Echo老师开课作了充分地准备,而且也让全体英语老师对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地思考。
此次公开课为世外青年英语老师提高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也是世外英语组与来自北京的同行们切磋技艺,相互学习的好机会。京沪面对面,同课异构。正因为不同,才有了交流的可能;正因为不同,才有了进步的空间。两所名校之间的教学思想既是一种碰撞,更是一种智慧的共享,Echo和Emma,E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