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风采
DP12年级蔡青著《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体验》
发布时间:2015-10-15 13:14:56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2,54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日前,我校DP12年级蔡青同学就其所著《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体验》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报告以女性的角色,从少女、恋爱、婚姻、母亲、衰老、事业六部分展开,自创’纵轴为主的家庭结构下女性的二元角色‘理论,希望中国都市女性真是的声音被人们听见和理解”。经作者授权,在世外中学官方网站全文刊登。转载请先征得作者同意。
 
 
引子
 
    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男尊女卑”、“男女有别”这些概念似乎已经离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的确,女性在中国社会的平等,在建国以来取得巨大进步,而在党的十八大中“男女平等”更是确立为基本国策,即便我们承认在乡村或欠发达地区女性依旧受教育、工作机会不平等,传统观念遗留等因素而未能实现与男性完全平等,那么身处文化理念、现代思想发达的大城市的女性也理应较乡村女性相比,达到与男性对等的社会地位工作教育条件和社会福利。在上海,大量的女性选择婚后留在4场中,她们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勉于事业,似乎通过这种工作家庭的平衡宣告着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的告终。然而,作为一名在上海长大的高中女生,我却在我的生活中真切地观察到我的母亲—一名外企销售—在兼顾工作与家庭时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辛苦,而这些心理上的疲惫却是同样职业的父亲所无法体会的,母亲的境况令我开始对儿时起对于性别的理解产生改变——成为一位男人和成为一位女人在一个假想的孤立社会中仅仅象征着生育角色的区别,但是在现代中国,男女之别却代表着社会分工的基本隔阂。从出生起,男孩和女孩就承担着截然不同的社会使命,肩负着多重生而有之的社会身份,注定着将要演绎繁复的社会角色的转变。阅读西方关于性别和社会的著作后,我更是体会到东西文化的不可嫁接,西方社会学对于性别问题的理解,更多适用于当地的文化和社会格局,却不能套用于上海或中国:将固有的社会理论直接嫁接,匹配在我们的社会,无异于刻舟求剑。因此,怀揣着理解中国都市女性的本衷,我在校组织了女性研究社团,  在―年内访谈百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中国都市女性获得了她们相当真实的生活体验.整理于此,希望能为妇女学研究和妇女L作献出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