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7月12日下午,经历了一周有余的集训之后,世外中学中文辩论社初中部全体成员在上海长途汽车站集合,乘上大巴朝“礼济杯”全国中学生华语辩论邀请赛的地点——江苏常熟UWC学院驶去。
作为一支成熟的辩论队伍,虽然成员均为六、七年级,不乏还有第一次上场的,但队员都训练有素,面对小组中两队高中劲敌也有条不紊地进行模辩。虽然最后没能杀出重围,铩羽而归,但辩论的气势不能输,辩论的精神没有丢,辩论的意义依旧有。
在极其有限的准备时间里,辩论社每一位成员全身心投入,忙碌到半夜也不少见。论点反复更改,一辩稿再次打磨。一遍遍朗读着写好的陈词,一次次练习准备的质询问题。有关回应的思维导图蜿蜒着画满了黑板,论据更是换了又换,只为更加贴切地证明我们的观点,证实我们的立场。努力终会有回报。即使止步八强,每一位成员的进步无与伦比。我能看见曾经惧怕在公众面前开口表达的同窗在辩席上侃侃而谈;我能看见即使年少的同学也突破自我,一串连珠炮似的质询达到想要的效果;我能看见曾经的老社员没有隔阂,愿意分享自己曾经的经历和技巧为了使我们更加出色;我更能看见,大家齐心协力地为了一个目标相互扶持,相互努力。到头来,从最开始的“量力而行”到现在的“拼尽全力”的我们,“辩论”的初衷仍旧不变。

是的,辩论,不止是那在一辩稿中坚守的努力,是我们手中的武器;辩论,不止是质询时的针锋相对,在长篇的陈词中找出逻辑谬误一举攻破,赢得周围阵阵掌声;辩论,不止是被质询是轻松的姿态,看似俏皮的话语背后是顽强的拼搏与奋斗,每一字的回应都精雕细琢;辩论,不止是在短短的四分钟自由辩论间的追逐,将逻辑与论据化作弹丸,和着血脉的奔腾与扩张,是掷地有声的一个又一个瞬间;辩论,更是总结陈词时那一句句让人忍不住拍案而起的佳言妙句,但又有谁知那些词句是在怎样的灵感乍现中被提取,又是在如何的反复磨砺中被升华,更是为何,那些掌声响起,那些赞叹不断,那些点评精彩,而那些结局或喜,或泪......这都是辩论。

掌声或许会归于静寂,但那股豪迈的,勇往直前的,非辩论不能带来的气势和精神,是我们永远都渴望着,落座在辩席上的根本意念。无关输赢,无关胜负,这是辩论,而我们,也终将继续,继续书写我们的辩论故事;继续书写我们,下一次再见的那一天......
撰稿:八(4)班 王一涵
八(4)班 谷宜遥
审稿:徐承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