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提升的桥梁,价值实现的舞台
——记2012学年上海市中小学“卡西欧杯”信息科技学科竞赛
今年的上海市中小学“卡西欧杯”信息科技学科竞赛于2013年4月20日在上海市教委二楼会议厅进行颁奖典礼,并由我校的陈婧怡和陈天蓝同学主持。我校有5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具体获奖名单如下:
团队作品创作 |
||
一等奖 |
七1班 |
陈天蓝 章雨琪 |
二等奖 |
七2班 |
范沁澐 赵储珺 胡娇芬 |
七5班 |
张逸凡 张逸尘 |
|
七2班 |
赵旖旎 王晨昱 |
|
八5班 |
侯怡雯 虞佳悦 |
|
八2班 |
尤天一 吕东宁 |
|
个人作品创作(初中组) |
||
一等奖 |
八4班 |
胡玮成 |
八3班 |
陶佳木 |
|
六4班 |
陈婧怡 |
|
二等奖 |
八5班 |
彭昕曈 |
七4班 |
吕奕葳 |
图1:陈婧怡(右)和陈天蓝(左)同学负责主持颁奖典礼。
图2:全市共三组团队一等奖,陈天蓝(左2)代表小组上台领奖
图3:全市共10名个人一等奖,陶佳木(左2)、陈婧怡(左5)、胡玮成(右1)同学上台领奖。
参赛感言
最初接触这类竞赛是六年级。第一场竞赛来临时,不知道如何诠释主题,不知道如何选取角度,不知道怎样表达想法,不知道怎样运用技术。最后连复赛都没有进。这第一次如此仓促的参赛让我对“这种东西到底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这样去为它比赛”和“我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准”产生了怀疑。但既然有幸被选中,我肯定是有什么优势的。为了探索自己身上的这种潜质,我继续留在多媒体作品竞赛班。
渐渐学会了网页制作的技术,我才明白这种形式的作品存在的意义。你若想实现自己的想法,需要有技术支持。比如你编出了一段好旋律,需要有演奏乐器的技术将音乐呈现;你想象出一幅美丽的场景,需要有绘画的技术来把图像描绘。没有技术,想法只能藏在心中。信息科技的作品正是一条把脑中混乱的思维整理归类,并直观地呈现出来的渠道。
技术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但思维却是整个作品的灵魂。技术再高明,无非是将作品做得更美观,或是作为表达的辅助工具。但你真正要表达的、你希望别人看的、别人想要看到的,是思维。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独具慧眼,发掘全新的视角;如何言简意赅,提炼关键的文字;如何独辟蹊径,革新表达形式;如何深入内心,思考现象的本质。与其说是信息科技比赛,不如说是一次思维质量的锻炼和提升。而真正将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时,区区技术又算什么?
若不了解,怎能喜爱;若不尝试,谈何成功。六年级为各种陌生软件发愁时,我又怎能想到如今能手捧奖牌,骄傲地宣布这一等奖。是啊!任何一件事,若不走进它,如何体会这一份独特的魅力?
——八3班 陶佳木
这次竞赛不仅是一次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更是追求梦想的一个起点,一级台阶,同时,也是一个培养自信和合作能力的机会,一个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大家都在不停锻炼自己的能力,不停提高自己对于未知事物的适应能力、处理能力,也在不断探索制作的通法和规律。而在聆听获奖选手发言时,我发现他们最重视的是过程,是参赛时在身边给予鼓励、帮助的人,是在制作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与满足;相反,“前辈”们对于是否获奖,又会获什么奖,并不十分在意。
颁奖典礼的最后,一位教授(教委副主任陆伯鸿)进行发言,告诉我们,生活总是会给我们设计一些困境或是不完美,而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用努力奋斗和坚持不懈来换取最终的完美;听完他的演讲,我更坚信,这次的获奖只是我在前进道路上一个小小的里程碑,还有许多我要学习,还有许多需要我去努力,去奋斗。
——八4班 胡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