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学术发展
【教研】赋能后的“云上”深度学习——化挑战为机遇的人文学科教学重构
发布时间:2020-05-07 10:52:24   发布人:林琳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7,878

赋能后的“云上”深度学习——化挑战为机遇的人文学科教学重构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把原来其乐融融的人文课堂移到了云端。在这个加速变迁的世界,融合课程提出的宅家“慧”学习,从一开始就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学习组织和建构的挑战。从备课到授课再到交流讨论、完成作业和评估。到底“慧”字如何体现?这是融合课程老师们始终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寒假期间,人文学科的老师们关于“深度学习”已经开展了自主研究学习,正好利用这次“云学习”的机会去探索实践。通过教研和备课活动,老师们都达成了共识:在云端,由于缺乏监管督促,传授式、讲解式的模式更不能起到原有的效果,只有进行深度学习转型,实现"人"的回归,人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有效达成

“赋能”,也许是另辟蹊径更有价值的学习指导。于是,人文学科的老师们从提升学生能力的视角,结合具体教学,着重从深度学习的六个着力点,即学习力、内驱力、判断力、理解力、思维力、胜任力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我们发现网络教学不仅没有降低这种“赋能”效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促进教与学的作用。

 

学习方式转型 ,增强“学习力”;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内驱力”

首先,网络直播课上,人文学科采用比较多的是典型的问题讨论式教学。如何巧妙地设计讨论问题,如何将回答问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融合在教学中,这是很值得探究的。于是教师们就将设计直播课问题作为备课的主要环节去思考。每堂课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在课中,教师灵活运用网络教学特有的技术手段,在线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课的最后,教师往往也会设计一个个“包袱”,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自主探究。

例如7年级历史学科,王建平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分析“甲午战争”原因的讨论。他利用网络平台的分组讨论功能,将学生编入不同小组参与讨论。他自己也先后进入到不同的分会场,指导并参与学生们的热议。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让学生倍感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发挥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的指导作用。每节网络直播课结束之时,同学们总是依依不舍,还在就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讨论,直到被老师们好心“赶出”直播室。当然,教师也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平台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困惑和思考。

1.png

其次,原先在教室中上课,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最多由一两名同学回答,参与面并不广。现在教师利用平台中可以开放主持人可见的聊天室的功能,让更多同学踊跃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一些平时极少发言的同学也以文字输入形式,参与讨论,发表见解。例如在六年级的地理课上,教师经常让学生通过聊天框输入的形式参与到问题讨论中。

2.png

再次,道法学科挑选部分市级优质课程给学生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并绘制形成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能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保证听课效率,又能增长对知识进行精加工、归纳概括的能力。

3.png

 

学科阅读加强, 增强"理解力";问题意识养成,提高"判断力"

在云端,教师准备了各式各样的学习材料。既有相关的著作和书籍供学生阅读,也有配套的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虽然书籍的章节选取和视频截取选择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准备时间,但授课过程看到的是情景导入后,孩子们或沉默、或激愤、或思考的表情。这说明通过获取多样的信息,学生是有很大的触动、感悟和理解的。这无疑也不断在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课后思考总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历史学科布置了大量此类的作业。例如教师在七年级历史课上布置了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作业。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结合课上讲授内容,运用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事迹和主要论调进行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讨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认识才能从全面完整中审视出新文化运动中时代精英们的伟大。

除此之外,历史课还布置了不少“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究。例如了解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过程中真的卖国吗?戊戌变法中的袁世凯真的出卖了光绪皇帝吗?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真的成功了吗?林肯对于奴隶制度究竟是怎样的态度?爱迪生是如何不择手段打败特斯拉的?梵高真的适合做一个画家吗?这些问题有些虽然没有标准答案,然而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回答,却是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力”以及“理解力”。

4.png

地理学科也同样提供给学生不少视频资料,放在晓黑板班级学科文件夹中,或以“讨论”的形式,发送链接给学生,供学生课后观看。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并拍照上传作业。例如在教师在七年级地理课上布置了学生课后观看《厉害了,我的国》及《现代科技农业》两段视频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这些视频内容生动而有趣,信息量大,让学习有身临其境之感。此类作业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同时,对于学科学习也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学生获取这些信息之后的思考和记录,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归纳总结”等诸多学习技能。

5.png

 

批判思维训练,增强"思维力";深度教学实践,提高"胜任力"

在设计评估作业方面,教师也大胆地使用了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去根据不同主题自主开展探究。

案例一:八年级在学习一战历史过程中,教师先布置了三个探究性问题“战争中个人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大国博弈分析一战爆发的偶然与必然”“从口述历史记录和数据分析一战的影响”。同时请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战争中体现的人性光辉有哪些?

2、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如何平衡?

3、一战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它带给人类和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4、战争的开始、转折和结束都会有很多原因,记录的方式可以很个人感性,也可以很直观数据化、很理性,你觉得哪些历史证据更有价值呢?

这些问题都是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希望通过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观点性写作方面有所提高。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备课组拟定了论文写作的脚手架,帮助各种能力层级的学生都能胜任这项学习任务。

6.png

学生在完成第一稿后,教师详细地阅读和批改了学生的文本。教师汇总了主要存在的问题,通过平台发布反馈信息,让学生对照修改自己的论文。

通过教师过程性的评价和反馈,学生了解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理解了为什么这会是一个问题,提升了论文写作能力。例如:在教师指导点拨之下,Y同学将提交的论文提纲进行了修改,增加了思维导图形式的结构图。之后,教师继续提出思维导图还需体现逻辑关联。学生按照几经修改的论文提纲去撰写论文,结构一定是清晰的,内容一定是关联的且具有整体性的。

7.png

案例二:七年级在学习《中国地理》的工业一章中,教师布置了“在全球能源潜在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中国未来在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方面献计献策”这一主题的评估作业。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前期网课学习、自主查找,归纳,整理资料、撰写总结性报告和制作PPT演讲视频,最后通过zoom平台分享等几大步骤。备课组同样根据学生情况,在完成评估的过程中,多次以在线分组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任务。通过“晓黑板”平台,共享文字、视频等资料,搭好脚手架,辅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并保持和学生“私聊”,解答学生的疑惑,力求让学生高质量、高效完成评估作业。

8.png

 

结语:

可以说,这样的“深度学习”,需要教师阅读或观看大量的课外资料、书籍、纪录片等。网络云学习,这真的是对教师“胜任力”的一种考验,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学习之后如何用智慧变“挑战”为“机遇”。

面对这个日益错综复杂的世界,唯有“赋能”,才是学生掌控学习真谛。而网络云学习起到的恰恰是倒逼教师加速转型与重构。相信疫情过后,教师们能自信地喊出“未来教育,我们都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