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遏制病毒,预防是关键。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波及面广,本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增加。让我们继续积极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政策和措施,守牢抗疫防线。本月还需重点关注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和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一、通用防护篇1.规避风险地区坚持非必要不出境、非必要不离沪,非必要不前往涉疫地区所在地市。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保持社交距离。2.加强个人防护日常继续坚持“三件套”“五还要”,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口、眼、鼻。3.遵守防疫规定按要求进行核酸检测。主动配合测温验码、核酸查验等防控措施,进入公共场所主动扫场所码。如果接到流调电话,请如实告知自己的行程,自觉遵守防疫规定。4.出现症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及时前往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二、重点人群篇1.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家庭和养老机构更应该防范感染的风险,老年人自身也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个人防护措施。2.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导致重症的风险更高。3.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没有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应当尽快接种新冠疫苗,符合加强接种条件的要尽快加强接种。4.居家隔离人员一是隔离人员和同住人员严格做到不外出,确实需要就医外出的人员,要专人专车闭环管理;二是做好每日健康监测,并且把监测结果报告至社区;三是做好个人防护,日常活动要限制在隔离房间内,同住人员尽量不进入隔离房间。四是隔离期间要做好室内通风消毒,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还要配合做好核酸检测等防疫要求。5.来沪返沪人员境内来沪返沪人员抵沪后配合做好“落地检”、“三天三检”和第5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尽快且不得超过12小时向所在居村委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落实好后续的自主健康监测。来沪返沪人员抵沪不满5天者,按照本市有关规定不得进入相关公共场所。境外来沪返沪人员应配合做好集中隔离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以及核酸检测,严格遵守相关防疫规定。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容易在集体机构中引起暴发。水痘患者自出疹前1-2天到疱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病毒可通过水痘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水痘患者的水疱传染。水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带状疱疹患者可传染无免疫力的接触者,使之感染水痘。得水痘了怎么办?1.应立即进行居家隔离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一般不少于出疹后14天),并同时报告至学校。2.保持患儿居室通风,剪短患儿的指甲,保持双手清洁,以免抓破疱疹,引起皮肤感染。患儿的衣服、被子、用具等用紫外线照射、曝晒、煮沸等方法进行消毒。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预防水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多数人接种水痘疫苗后不会感染水痘。接种过疫苗的人即使感染水痘,其症状也较为轻微,出疹较少,发烧的可能性较小,并且恢复更快。家长可以带1岁以上的宝宝至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水痘疫苗。我们推荐在12-18月龄接种第1剂,4周岁接种第2剂。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等。冬春季高发,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学校、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冬季进入流感的高发季节,需警惕新冠和流感叠加感染。预防措施1.学校、幼托机构加强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例;培养学生和幼托儿童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做好玩具、食具、毛巾、便器和厕所的定期消毒。2.建议慢性疾病患者、老年人、学生及幼儿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尽早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与新冠疫苗接种应间隔14天以上。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或呕吐,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12月是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季节,在学校、幼托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预防措施1.勤洗手,常通风,保持个人卫生,养成正确的洗手方法,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2.饮食饮水要卫生,食物充分加热,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得病后:1.在校园内如果发现同一班级有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症状,老师应及时报告至相关卫生部门;2.居家隔离;3.规范化处理呕吐物,首先使用吸水性较强的纸巾,如厨房用纸,消除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再使用84消毒液(5%的84消毒剂与水以1:24配比),对污染的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或拖拭消毒,处理时应佩戴手套和口罩。
-
知艾防艾,携手抗艾世界艾滋病日为了提高人体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节日简介设立背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够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甚至会导致死亡,这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全球卫生部大臣在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上提出一个设立世界艾滋病日的建议,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由于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是于1981年12月1日诊断出的,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主要标志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红绸带标志的意义:红绸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设立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人们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同情和理解; 第四,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方面的工作。知艾防艾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病毒(HIV)可以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乳等体液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给正常人。HIV病毒进入到人体后,主要是选择性地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进入并潜伏到人体的某些特定免疫细胞内部,包括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40多年来,在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命的流行病转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感染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但是截至目前,还不能彻底治愈,疫苗研制尚未成熟,因此最好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主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家人和他人。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分别是经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1.血液传播(1)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2)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3)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4)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2.性接触传播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前提下,与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性或异性发生性交,并伴有体液的交换,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目前,全球2/3 以上的感染者是通过性接触而感染的。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不会传播HIV的接触方式1.拥抱、握手、共用餐具不会传播HIV2.同一泳池游泳、共用坐便器不会传播HIV 如何预防防线一:预防经血液传播●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防线二:预防性途径传播●尽量少参加以饮酒为主的聚会,聚会时少饮酒。●尽量少去“酒吧”等娱乐场所,避免接受不熟悉的人给予的烟、饮料等,因为这些东西里面有可能隐藏着毒品之类成瘾物。●发生性行为时,要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才能避免感染艾滋病。防线三:艾滋病暴露后预防●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在暴露于高感染风险后,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体液交换行为,及早(不超过72小时)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降低感染风险。●暴露后预防应当在发生疑似感染行为后的72小时之内服用阻断药,服药越早,阻断效果越好。需坚持服用 28 天。●定期检测。
-
健康生活丨秋季健康 预防先行秋季健康 预防先行 秋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常见的秋季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秋季腹泻、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很容易在抵抗力低的青少年、儿童之间传播蔓延,现将几种常见的秋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与各位家长一起分享,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做好预防措施,保护儿童的健康。胃肠道疾病秋季,人体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自身的抵抗力和对气候的适应性下降。此外,由于气候转凉,人们的食欲随之旺盛,使胃肠功能的负担加重,导致胃病的复发。胃病患者除了注意保暖之外,还应当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发病机会,并注意膳食合理,要少食多餐、定时定量,以增强胃肠的适应能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病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流行性感冒症状为突发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卫生保健小贴士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2.积极参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注意从小给孩子必要的身体锻炼,多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幼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3.少去公共场所和人群较为拥挤的地方,以免孩子被传染疾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 4.注意卫生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被褥、勤洗澡、勤换衣,勤洗手(七步洗手法)。 5.合理安排作息,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未加工和不清洁的食物,不喝生水。 7.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着要根据天气温度及时增减。
-
对电子烟说“不”
-
身心健康,均衡饮食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每年都要选择一个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主题,旨在提高全世界人对这一保健领域的认识,借此激发起一项长期宣传活动,促使该领域工作的开展。“世界保健日”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各会员国,都举行纪念活动,推广和普及有关健康知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展历史1946年2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召开卫生方面的国际会议,同年6—7月召开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并于7月22日正式批准了由61个国家签署的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法》。为了纪念《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批准日,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每年10月13日为“世界保健日”,倡议各国举行各种纪念活动,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自1950年起,依《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正式确定每年10月13日“世界保健日”。 设立宗旨每年世界保健日都要选择一个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主题,旨在提高全世界公众对这一保健领域的认识,借此激发起一项长期宣传活动,促使该领域工作的开展。“世界保健日”期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卫生组织各会员国,都举行纪念活动,推广和普及有关健康知识,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健窍门1.放松精神放松精神,可以让肌肉、骨骼、器官自然地进行恢复和修整。2.科学饮食吃饭讲究营养,决不按口味挑食,饮食要多改变花样,生活方式要丰富多彩。3.科学呼吸呼吸方式有两种即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最好的呼吸方式应该是“大循环呼吸”(也可称之为肺腹共同进行的复式呼吸)。具体做法是:中正站立,两眼轻轻闭合。含胸、收腹,吸气,并向两侧扩胸。两个肩膀会有上翘的感觉,头有点发胀,似乎自己不断长高、头要顶到天了。在此过程,吸气入肺;下颏靠近胸,收着小腹把腹中废气通过喉咙从鼻腔(或口腔)呼出来。能感到,气血从头向下,沿着后背往下走,命门会发紧、发胀,整个身形似乎要坠入地下,有一种上下贯通、浑身舒服的感觉。呼气要尽量的彻底。4.下蹲通络具体做法是: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肩微微前扣,两臂自然下垂,百会上领,下颏回收,两眼轻轻闭合。5.俯身降压具体做法是:两脚并拢,周身中正,百会上领。两臂体前向上,举至头顶上方,掌心向前,大臂贴耳,深吸一口气,同时两臂上拔一下,然后头前倾、臂前伸,随着颈椎弯曲、胸椎弯曲、腰椎弯曲,两掌至脚前,下按三次;向左扭身下按三次;向右扭身下按三次,接下去把身体转正,两手按着地转至身后,掐后跟踺,下颏继续收、身体继续弯,收着小腹使头面贴于小腿(练到高水平时,眉头可贴于膝盖)三次。然后,吸足气,在百会带领下,用腰拱着,使腰椎、胸椎、颈椎逐节直起,最后身体中正,两手举到头上方自由松动。饮食误区误区一:吃饱喝足有利健康俗话说“三分饥寒保平安”,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饱食终日又缺乏运动,则会造成能量过剩,容易引起肥胖,加速衰老,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八分饱才有利于健康。误区二:喝牛奶会使胆固醇增高许多人不喝牛奶是因为他们觉得牛奶会使胆固醇增高,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发现,牛奶中所含的胆固醇并不高,而且喝牛奶还有助于减少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生。但是,不能空腹喝牛奶,因为空腹喝牛奶不利于营养的吸收和利用;空腹状态下胃酸过高,乳酸菌很难存活,降低了酸牛奶的保健作用。误区三:维生素就是营养品很多人把维生素当成保健营养品,殊不知服用维生素也要因人而异。如:感冒病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经常喝酒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6,因维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质的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预防脂肪肝的辅助成分;喜欢运动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以补充由于出汗过多而引起的消耗;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因机体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维生素D,可适当补充一些。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是有定量的,摄入过量的维生素会引起中毒。误区四:豆浆不用煮熟豆制品应该每天都要吃一些,这是大有益处的。但豆浆一定要煮熟了再喝,豆浆不煮熟煮透,所合的胰蛋白酶抑制物未被破坏,不仅豆浆难以消化,还会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
世界精神卫生日|关爱心灵,拥抱健康每年的10月10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其设立目的是提高公众对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今年是第3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关注心理精神需求,在家庭生活、学校、工作单位、社区等环境中,营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良好氛围,提供适宜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水平。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心理完好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恰当地应对生活的压力,实现自身的潜力,自在地学习和投入地工作,对社会做出贡献。青少年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1、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 2、情绪稳定性与协调性。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3、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即使环境突发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也能较快适应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青少年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导致社会适应障碍。 4、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如早期社交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不合群等不良个性,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5、反应能力适度,行为协调。青少年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应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和应对能力。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如果心理和行为严重偏离年龄阶段,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如过严重滞后或超前,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7、具备心理活动的自控能力。对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青少年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专注力,往往导致学习困难。8、健全的个性特征。个性(人格)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9、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10、心理耐受力。心理耐受力是抵抗精神刺激和承受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和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应及早培养他们耐受失败、挫折的坚强意志力,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青少年可能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常见的有学习困难、被动学习、丧失学习兴趣、厌学、逃学等。随着课业内容及难度的增加,有些青少年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厌学等问题。有些青少年甚至认为自己前途渺茫。 2、网瘾问题:现今社会,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超乎想象。有些青少年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对虚拟世界产生强烈的依赖,意志力又比较薄弱,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出现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3、情绪问题: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例如情绪低落、烦躁、易激惹、有敌意等。在门诊,青少年焦虑、抑郁最常见。 4、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青少年开始建立与家庭分离的自我认同,他们开始寻求更多的独立性。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内心有不安全性,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自信、害怕挫折,总是担心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不被人接纳,甚至让人生厌。与此同时,与父母的代沟、被同学冷落忽视、与老师关系不好等也让他们头疼不已。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1、学会控制情绪。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可以通过认识、理解自身情绪的产生原因,学习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接纳自身消极情绪,维持积极情绪,实现对情绪的控制进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2、开展适量运动。运动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有很大的帮助。 3、保证充足睡眠。睡眠质量是身心健康的综合表现,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青少年应当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少熬夜,早睡早起。 4、积极寻求支持与帮助。当青少年遇到难以通过自身调节克服的心理困难时,可以积极主动地向同学、朋友、家长、教师以及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在各方支持下恢复自身心理平衡,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
-
常见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在体育训练活动中,有各种原因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各类运动损伤,其中包括由于没有完全遵循人体运动的生理规律和生物节律,不能使机体保持在良好的生理状态下等,结果导致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如擦伤、疲劳性骨膜炎、肌肉拉伤。症状严重的出现关节部位扭伤、脱位、骨折、半月板损伤、脑震荡等。这些损伤往往严重影响体育教学、训练和学生今后的自我锻炼。常见运动损伤1肌肉拉伤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容易在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练习时发生。肌肉拉伤后,拉伤部位剧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活动明显受到限制。需要注意的是,肌肉拉伤不是抽筋!仅靠休息片刻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需要尽快就医。图片2疲劳性骨膜炎易发生于初参加训练或训练量突然猛增的人,多发生在胫骨,腓骨,趾骨和尺桡骨。多因训练方法不当,足尖用力跑跳过多,场地太硬,动作不正确,落地缓冲不够等造成肌肉不断牵拉骨膜,骨膜与骨质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3脚踝扭伤俗称崴脚,作为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一般是由于脚踝非正常向内或者向外扭曲造成关节软组织撕裂,周围软组织也会因受伤、充血,从而导致整个踝关节肿胀和疼痛。图片预防措施:1加强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动作的认识不清会导致发力部位的错误,练习时长、强度的错误把控,容易引发运动损伤。因此,在运动锻炼前应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动作技术概念,明确此项运动的技术要点、重点和难点,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同时,应该提高自我预防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经常检查自己的运动着装是否合适。在体育锻炼中注意控制动作与情绪,集中注意力。 2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要克服身体各方面的惰性,特别是植物神经的惰性,通过各个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使身体进入到运动状态当中。既要根据气温、运动项目特点进行时间、内容上的选择,也要完成固定的柔韧拉伸、速度练习等程序。3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养成定期运动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方式之一。保证运动前一天不熬夜、规律饮食,可以有效提高第二天的锻炼效率,不仅可以减少发生肌肉痉挛的可能,更可以提高敏锐意识,避免许多意外发生。
-
第34个“全国爱牙日”
-
九月防病提示
-
直饮水水质检测报告(2022年第一学期)直饮水水质检测报告(2022年第一学期)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MKLGWZfsxZXmfeuG30OnA提取码:rntd
-
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菜谱(境外)
-
2022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菜谱(境内)
-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
生命至上 终结艾滋
-
“童”心抗疫 守“沪”健康
-
5.31世界无烟日世界无烟日2022年5月31日是第35个世界无烟日,主题为“烟草威胁环境”(Tobacco: Threat to our environment)。
-
近视防控 | 重温儿童青少年新冠疫情期间近视预防指引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增加了近视发生和进展的风险。No.1 线上学习期间近视预防 1 电子产品选择和摆放要求 线上学习期间,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做到合理选择和使用电子产品,确保科学用眼。① 电子产品的选择尽可能选择大屏幕电子产品,优先次序为投影仪、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② 电子产品的摆放电子产品摆放位置应避开窗户和灯光的直射,屏幕侧对窗户,防止屏幕反光刺激眼睛;使用投影仪时,观看距离应在3米以上;使用电视时,观看距离应在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以上;使用电脑时,观看距离应在50厘米(约一臂长)以上;电子产品(如电脑)摆放时,应保证其屏幕上端与眼水平视线平齐。2 读写姿势 线上学习期间,儿童青少年应及时调整假期学习安排,做到以下读写要求:观看屏幕听课时,可保持肩部放松,上背部扩展,上臂与前臂成90度角,腕放松,规则地呼吸;观看视屏写作业时,读写姿势要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眼睛距离书本约一尺(约30厘米);身体距离书桌约一拳;握笔手指距离笔尖约一寸。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视屏学习。3 眼放松线上学习期间,增加活动性休息时间不仅可以放松睫状肌、减缓眼疲劳,还可以减缓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紧张情绪。连续视屏学习时间20-30分钟,至少活动性休息10分钟;视屏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稍用力闭眼、睁眼,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放松眼睛。线上学习之余伸展腰臂,可在室内走动、做体操、下蹲运动、仰卧起坐等;清洁双手后做眼保健操;立于窗前、阳台或门前,向远处(6米以上)眺望;居家隔离期间可通过阳台、窗边或自家庭院“目”浴阳光,接触自然光线。4 采光与照明要求疫情期间,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采光和照明状况对儿童青少年的用眼卫生至关重要。将书桌摆放在窗户旁,使书桌长轴与窗户垂直,白天看书写字时自然光线应该从写字手的对侧射入;若白天看书写字时光线不足,可在书桌上摆放台灯辅助照明,放置位置为写字手的对侧前方;晚上看书写字时,要同时使用书桌台灯和房间顶灯,并正确放置台灯;家庭照明光源应采用三基色光源照明设备,台灯色温不宜超过4000K;家庭照明不宜使用裸灯,即不能直接使用灯管或灯泡,而应使用有灯罩保护的灯管或灯泡,保护眼睛不受眩光影响;避免书桌上放置玻璃板或其他容易产生眩光的物品。5 家庭课桌椅调整为确保儿童青少年在家能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减少学习疲劳,家长应为孩子提供适宜的课桌椅。对于有可调式课桌椅的家庭,根据“坐于椅子/凳子上大腿与小腿垂直、背挺直时上臂下垂其手肘在桌面以下3-4厘米”的原则,调节桌椅高度;对于没有可调式课桌椅的家庭,根据上述原则加以调整。若桌子过高,则尽可能使用高一点的椅子,并在脚下垫一脚垫,使脚能平放在脚垫上,大腿与小腿垂直。桌子或椅子过矮时,将桌子或椅子垫高。6 合理安排每日生活疫情期间家庭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家长帮助孩子保持学习规律和生活节律,保证孩子作息规律、睡眠充足、体力活动适量。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居家学习时,应避免形成晚睡晚起等不良习惯,以减少对生物钟的干扰;家长应督促孩子保持学习规律和生活节律,多开展互动性趣味游戏,增进亲子交流;儿童青少年每日协助家长做适量的家务劳动,例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碗、做饭等;家长可安排孩子在小区内进行户外活动,开展跳绳、拍球、打羽毛球、健身操等活动。7 注意手卫生和眼健康 保持手卫生习惯是保证眼健康的重要因素,勤洗双手可防范病毒细菌感染,有效预防眼部感染性疾病。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洗手,采用“7步洗手法”并保证20秒以上的时间;不用手揉眼睛;如果眼睛出现干涩、异物感、有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眼痛等症状时,应停止视屏行为。如症状不能缓解,必要时去医院就诊;发现儿童歪头视物、频繁眯眼和挤眼等与近视相关症状时,应适时休息和运动,必要时去医院就诊。No.2 复学后近视预防 复学后,继续培养和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随着学校课堂教学的恢复,逐步减少电子产品使用,增加自然光条件下户外活动。1 养成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读写时间30-40分钟后要休息10分钟;在充足的光线下读写,课桌椅应和儿童青少年身高匹配。2 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造成眼部不适,并增加近视风险。复学后儿童青少年应及时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年龄越小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少;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应尽量避免暴露于手机、电脑等视屏环境,家长应起表率作用。3增加自然光条件下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最简单、有效的预防近视的方式,充分接触阳光可以有效地预防近视发生和发展。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复学后提倡儿童青少年通过步行上下学、课间走出教室、下午放学后先进行户外活动后完成家庭作业等方式,增加户外阳光接触时间。No.3 疫情期间验光配镜卫生防护 1 视力矫正疫情期间,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如视力低下影响到学习或生活,则需要进行视力矫正。框架眼镜是儿童青少年最安全的视力矫正方法,应当按照配镜处方来验配眼镜;不提倡配戴隐形眼镜。因控制近视需要配戴角膜塑形镜等特殊类型的隐形眼镜,必须严格遵从医嘱;摘戴隐形眼镜之前必须保证手部清洁,严格按照“7步洗手法”洗净双手。2验光配镜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的常规视力复查、验光配镜等,建议暂缓就诊。如因视力下降影响学习确需验光配镜,应到专业的医院眼科或视光中心就诊。提前了解医院就诊信息,按医院要求进行预约,以便分时段错峰就诊,避免交叉感染;就诊过程中,儿童青少年和陪诊家长均应佩戴口罩,配合测量体温,如实告知医生做好疫情相关信息登记,配合医生使用非接触眼科器械完成检查。
-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 生命至上 全民行动 共享健康 终结结核2022年3月24日是第27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生命至上,全民行动,共享健康,终结结核”是今年我国的宣传活动主题,我国坚持生命至上理念,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呼吁全民积极行动,力求终结结核病的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什么是结核病?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而引起,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结核病的80%,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肺结核的常见症状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午后低热、盗汗、胸痛、食欲减退等;咳嗽咳痰超过两周,要警惕肺结核的可能,应及时就诊。肺结核的传播途径结核病患者主要通过咳嗽、喷嚏、大笑、大声谈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排到空气中而传播。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其他途径传播现已罕见。防治肺结核学校如何做? 学生是结核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学校一旦有学生或教职员工肺结核病例出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很可能造成肺结核在校内传播。因此,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学校里发生肺结核疫情之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同班同学、宿舍室友、老师等)需要接受筛查,包括症状筛查、结核感染检测和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核潜伏感染者(即结核感染检测结果呈阳性,但是排除活动性结核病)接受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发生结核病的风险。预防肺结核小tips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不要随地吐痰。2室内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有中央空调的办公区域,更要加强重视。3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4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可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
线上学习期间,如何预防孩子近视?近期上海疫情又复发,各中小学发布停课通知,开始线上学习。面对高强度的电子设备使用,眼部健康不可忽视,尤其是近视的预防。线上学习期间,如何预防孩子近视呢?1电子产品选择和摆放要求线上学习期间,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做到合理选择和使用电子产品,确保科学用眼。01电子产品的选择。(1)尽可能选择大屏幕电子产品,优先次序为投影仪、电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2)应选择屏幕分辨率高、清晰度适合的电子产品。(3)使用电子产品时,调节亮度至眼睛感觉舒适,不要过亮或过暗。02电子产品的摆放。(1)电子产品摆放位置应避开窗户和灯光的直射,屏幕侧对窗户,防止屏幕反光刺激眼睛。(2)使用投影仪时,观看距离应在3米以上;使用电视时,观看距离应在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以上;使用电脑时,观看距离应在50厘米(约一臂长)以上。(3)电子产品(如电脑)摆放时,应保证其屏幕上端与眼水平视线平齐。2读写姿势线上学习期间,儿童青少年应及时调整假期学习安排,做到以下读写要求。1观看屏幕听课时,可保持肩部放松,上背部扩展,上臂与前臂成90度角,腕放松,规则地呼吸。2观看视屏写作业时,读写姿势要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眼睛距离书本约一尺(约30厘米),身体距离书桌约一拳,握笔手指距离笔尖约一寸。3不躺在床上或沙发上视屏学习。3眼放松线上学习期间,增加活动性休息时间不仅可以放松睫状肌、减缓眼疲劳,还可以减缓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紧张情绪。01(1)连续视屏学习时间超过20-30分钟,至少活动性休息10分钟。(2)视屏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稍用力闭眼、睁眼,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放松眼睛。(3)线上学习之余伸展腰臂,可在室内走动、做体操、下蹲运动、仰卧起坐等;清洁双手后做眼保健操;立于窗前、阳台或门前,向远处(6米以上)眺望。(4)居家隔离期间可通过阳台、窗边或自家庭院“目”浴阳光,接触自然光线。4采光与照明要求疫情期间,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采光和照明状况对儿童青少年的用眼卫生至关重要。1将书桌摆放在窗户旁,使书桌长轴与窗户垂直,白天看书写字时自然光线应该从写字手的对侧射入。2若白天看书写字时光线不足,可在书桌上摆放台灯辅助照明,放置位置为写字手的对侧前方。3晚上看书写字时,要同时使用书桌台灯和房间顶灯,并正确放置台灯。4家庭照明光源应采用三基色光源照明设备,台灯色温不宜超过4000K。5家庭照明不宜使用裸灯,即不能直接使用灯管或灯泡,而应使用有灯罩保护的灯管或灯泡,保护眼睛不受眩光影响。6避免书桌上放置玻璃板或其他容易产生眩光的物品。5家庭课桌椅调整为确保儿童青少年在家能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减少学习疲劳,家长应为孩子提供适宜的课桌椅。1对于有可调式课桌椅的家庭,根据“坐于椅子/凳子上大腿与小腿垂直、背挺直时上臂下垂其手肘在桌面以下3-4厘米”的原则,调节桌椅高度。2对于没有可调式课桌椅的家庭,根据上述原则加以调整。若桌子过高,则尽可能使用高一点的椅子,并在脚下垫一脚垫,使脚能平放在脚垫上,大腿与小腿垂直。桌子或椅子过矮时,将桌子或椅子垫高。6合理安排每日生活疫情期间家庭应营造良好的氛围,家长帮助孩子保持学习规律和生活节律,保证孩子作息规律、睡眠充足、体力活动适量。1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2居家学习时,应避免形成晚睡晚起等不良习惯,以减少对生物钟的干扰。3家长应督促孩子保持学习规律和生活节律,多开展互动性趣味游戏,增进亲子交流。4儿童青少年每日协助家长做适量的家务劳动,例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碗、做饭等。5家长可安排孩子在小区内进行户外活动,开展跳绳、拍球、打羽毛球、健身操等活动。7注意手卫生和眼健康保持手卫生习惯是保证眼健康的重要因素,勤洗双手可防范病毒细菌感染,有效预防眼部感染性疾病。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洗手,采用“7步洗手法”并保证20秒以上的时间。2不用手揉眼3如果眼睛出现干涩、异物感、有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眼痛等症状时,应停止视屏行为。如症状不能缓解,必要时去医院就诊。4发现儿童歪头视物、频繁眯眼和挤眼等与近视相关症状时,应适时休息和运动,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
世界口腔健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