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滋病日
12月1日是爱滋病日,也名“世界爱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该节日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确立,之所以定在这一天,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12月1日被发现的。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表示对艾滋病患者及与他们共同生活者的关怀与接纳,并团结一致对抗艾滋。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
世界艾滋病日 |
外文名称 |
World AIDS Day |
日期 |
12月1日 |
第一届 |
1988年12月1日 |
发起组织 |
|
标志 |
红绸带 |
目的 |
提高公众预防艾滋病的意识 |
大
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个节日旨在提高公众预防艾滋病的意识。订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
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之后,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为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确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绸带。红稠带标志的意义:红稠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2011年】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Getting to Zero)。
【2012年】
与2011年相同,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副标题是“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中国确定的副题是:全民参与,全力投入,全面预防。
【2013年】
与2012年相同,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英文主题Getting to Zero),副标题是“共抗艾滋,共担责任,共享未来”。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投身于艾滋病防治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群策群力,各展所长,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世界艾滋病日自设立以来,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围绕主题,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及其成员国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1988年】
世界一起努力(Join the Worldwide Effort)
主题目的是要求世界各国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活动,使人人都了解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和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公众人人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以争取最后终止艾滋病流行。
【1989年】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Our Lives,Our World----Let's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妇女和艾滋病”(Women and AIDS)
世界艾滋病这个主题要求从国家这个高度,引起全世界对妇女这些特殊问题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妇女参与全球与艾滋病作斗活动的必要性。
【1991年】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Sharing the Challenge)
这个主题的目的在于呼吁各国政府都要行动起来承担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责任。
【1992年】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A Community Commitment)
这个主题要求以社区为中心做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人人都要参与预防艾滋病活动,而不应将此看作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任务。
【1993年】
1989年以后,全世界艾滋病蔓延在加速。人类再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了。特别是那些艾滋病疫情还不是很严重的国家更要分秒必争,立即行动起来投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
【1994年】
“家庭与艾滋病”(AIDS and the Family)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好预防工作,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艾滋病的流行。
【1995年】
“共享权益,同担责任”(Shared Right,Shared Responsibilites)
在防治艾滋病的斗争中,提出这个口号是为了要使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能分享防治艾滋病的物质和信息资源,有权获取防治艾滋病的知识,有权得到物质帮助;同时,也有责任承担相关的义务,把该国的、本机构的物资和信息资源提供给其它国家和机构分享。
【1996年】
“一个世界,一个希望”(One World,One Hope)
世界艾滋病这一主题的意思是共同努力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向所有其生命受到艾滋病流行侵害的人提供关怀和支持的社会。为了更深入、更持久地在全球开展与艾滋病的斗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决定从1997年开始,将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改为世界艾滋病运动。此举的目的在于,在推广和规划两个方面取得更实际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成本的效益,并扩大在全世界动员工作的范围和影响。
【1997年】
“艾滋病与儿童”(Children Living in a World with AIDS)
此主题的中心是,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正生活在一个有艾滋病存在的世界中,他们正在对付的不仅是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正在暴露于艾滋病流行的问题,他们还要对付由这次流行所导致的问题和直到现在还是成人所面临的问题。
【1998年】
“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Force for Change: World AIDS Campaign with Young People)
这次运动的目的是动员青少年努力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并加强对那些受到艾滋病传染和影响的青少年的支持,促进和保护他们的人权。
【1999年】
“倾听、学习、尊重”(Listen,Learn,Live!)
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活动中,应倾听儿童和青少年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想法,共同讨论涉及他们的各种问题,包括性与艾滋病。提倡相互学习,开展成人与儿童/青少年、青少年间、成人之间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消除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视,并懂得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毒和珍爱生命,动员青少年参与到支持艾滋病预防和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海报控制的活动中去。
【2000年】
“男士责无旁贷”(Men Make a Difference)
旨在动员男性在艾滋病防治运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发挥更大的作用,目的是提高男性的警醒意识和突出他们在控制艾滋病传播中的作用,鼓励男性与艾滋病作斗争将成为最可靠的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方法之一.
【2001年】
【2002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 Live)
【2003年】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 Live)
【2004年】
“关注妇女,抗击艾滋”(Women,Girls,HⅣ and AIDS)
【2005 年】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世界艾滋病运动(WAC)选择“遏制艾滋、信守承诺”为其2005到2010年的主题。
【2006年】
12月1日是第19个世界艾滋病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艾滋病的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主题强调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诺、共同参与,号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行动起来,恪尽职守、履行承诺。
【2007年】
12月1日是第20个世界艾滋病日.
宣传主题仍然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艾滋病的英文全称是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系统缺乏综合症”,简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Aids”。这个简称的字面意义就是“援助”的意思。
【2008年】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仍为“遏制艾滋,履行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2009年】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普遍可及和人权”(Universal Access and Human Rights)。
【2010年】
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正视艾滋,重视权益,点亮反歧视之光”(Keep the light on HⅣ and human rights)。
在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即1988年12月1日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政党领袖、精神领袖、医生、摇滚乐歌星、足球运动员和普通男女,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世界各国都有行动来支持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严肃地告诫说,艾滋病不仅损害个别人的躯体,而且损害着整个人类。他要求把艾滋病患者视作兄弟姐妹,因为他们的不幸需要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在法国,卫生部长埃文宣布,政府将把第二年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费用增加3倍。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夫人说,同艾滋病作斗争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在伦敦,政府宣布拨出250万英镑(450万美元)用来做广告和在电视上世界艾滋病进行宣传。
★在丹麦的奥胡斯,市政当局雇用的圣诞老人在街上向孩子们发放糖果,向成年人发放避孕套。
★在意大利,当局在罗马举行通宵达旦的晚会,晚会结束时,免费向与会者赠送香槟酒和避孕套。
★在澳大利亚,当局向人们展示了一床特大的被子,上面绣着这个国家501名艾滋病患者的名字。
★在非洲,南非的卫生部长说,大约有2万南非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科特迪瓦的卫生部长劝告国民“在性生活方面要检点”,并宣布拨出专款用于防治艾滋病。卢旺达当局开设了一个艾滋病信息和咨询中心。
★在亚洲,印度尼西亚机场向将要飞离雅加达的公民发放小册子,告诫他们到国外要注意艾滋病的危险。韩国当局则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如果你患上艾滋病,这是自己的过错。”
★在日内瓦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总部,24小时不停地举办电视、广播、展览、报告、讨论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总干事中岛宏发表专题讲话,呼吁全人类采取统一行动与艾滋病作斗争。
★在联合国,连任的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联合国正致力于防治艾滋病的斗争,“在现阶段,预防艾滋病的办法是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这种疾病”。
关于艾滋病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 ,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治疗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1]”和“世纪杀手”。艾滋病已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热点问题,虽然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和特异性预防疫苗,但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许多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人在潜伏期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现发烧、头晕、无力、咽痛、关节疼痛、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些人还可发生腹泻。这种症状通常持续1—2周后就会消失,此后病人便转入无症状的潜伏期。潜伏期病人的血液中有艾滋病病毒,血清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呈阳性反应,这样的人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简称带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很强的传染性,是传播艾滋病最重要的传染源。
在很长的潜伏期中,感染者虽然没有自觉症状,外表一如常人,但全身免疫系统仍在继续受到艾滋病病毒的破坏,到免疫系统功能再也不能维持最低的防御能力时,多种对正常人不会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便会使患者发生条件性感染,引起脑、肺、胃肠道和其他部位的病变及症状。一些恶性肿瘤也因患者抵抗力极度低下而产生。艾滋病人的症状因为发生条件性感染的内脏和发生肿瘤的部位不同,表现为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性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在三个月之内可达 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2、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3、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4、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风、偏瘫、痴呆等。
5、皮肤和粘膜损害
弥漫性丘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粘膜炎症及溃烂。
6、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希氏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艾滋病的具体传播途径有三种: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洁身自好、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艾滋病毒其实非常脆弱,一旦暴露于空气中(离开人体)便会很快死亡,因此艾滋病完全可以通过下面的措施来预防。已知的艾滋病感染途径就是体液交换及没有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带有艾滋病血液(钉或针筒上的血液)在空气中不能立即死亡, 浓度愈高生存时间愈长, 长的则可达三日, 即使浸在酒精消毒也能生存十分钟。因此,为避免有人刻意传染。在公众地方要留意钉有没有留在要坐的座位上。
疫苗:尽管目前来说对于艾滋病的防治没有有效的疫苗,2009年发布的RV144单次试验疫苗被发现能够减小接近30%的患病几率。这也促使科研人员鉴定对研究出真正能够防治艾滋病疫苗的信心。目前对于RV144疫苗的试验还在进行。
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病毒,离开入体后,在常温下存活时间很短。下面几种方式都不会传播艾滋病:
(1)握手、拥抱不会传染上艾滋病。
(2)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具、电话艾滋病。
(3)共同进餐不会传染上艾滋病。
(4)同住一室、同用浴池、共用马桶不会传染上艾滋病。
(5)咳嗽、打哦嚏、谈话不会传播艾滋病。
(6)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一般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就是说,只要约束自己的性行为、不吸毒、不盲目使用血液制品,就不必战战兢兢地生活,恐惧是多余的。
近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11月23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人数已经达到3940万,比2003年增加了160万人,为历史最高纪录。报告估计,在2004年中,有310万人死于艾滋病,比2003年增加了20万人,创下了单年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新增4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超过了2003年的480万。
感染人群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妇女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上述报告指出,女性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比例加大。从数字看,迄今全世界3700多万成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几乎占到了一半,达1760万人。2004年全球新增感染者中47%是女性。
分布状况
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分布状况来看,虽然整个非洲的形势已经大幅好转,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仍是全球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南非有530万人被感染。亚洲和东欧已经成为艾滋病病毒传播最为迅速的地区。东亚地区有110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两年内增长率高达56%。东欧和中亚约有14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毒,而两年前只有100万。中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到2003年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为84万,艾滋病病人约为8万,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死亡人数已逾千例。
2005年11月,据英国广播公司及一些报章称:一名25岁的伦敦男性居民安德鲁·斯丁普森(Andrew Stimpson)曾在2002年5月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但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在2003年10月检查时发现病毒已经消失。但负责治疗斯廷普森的切尔西和威斯敏斯特全民保健系统基金仍要求斯廷普森接受进一步检查,他有可能是第一位自己痊愈的HIV感染者。
另据美国媒体2008年11月12日报道,一名同时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的患者在接受干细胞骨髓移植手术后,体内的HIV病毒居然也全部消失了。治愈这名美国男子的许特曼博士是血液学专家,而非艾滋病专家。他在准备骨髓移植手术的过程中想起一篇论文,文中称一些人携带的一种突变基因似乎能让他们先天具有抵御艾滋病病毒的能力,这种自双亲遗传的基因称为“德尔塔32”,能够阻碍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健康细胞的侵袭。许特曼博士便开始寻找携带这种基因、且能与患者骨髓相配型的捐献者。结果在80名骨髓配型成功的捐献者中,第61人被检测出带有“德尔塔32”突变基因。找到合适的配型者后,患者还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准备事宜。他服用了一些效力强劲的药物,接受了放射性治疗,目的在于消灭其自身受到感染的骨髓细胞,使其免疫系统丧失功能。此外手术结束后,许特曼博士还停止给患者服用抗艾滋病的药物,因为研究小组担心,这些药物会干扰新骨髓细胞的生长。美国全国免疫疾病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福奇博士表示,这种手术如果用作临床治疗的话费用太高,而且风险过大,但还是值得鼓励。许特曼博士则表示目前不能过于乐观。他说:“藏匿于体内的艾滋病毒有时很狡猾,未被杀清的病毒伙粒就会找机会再冒出来。”
2008年1月,瑞士科学家认为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压制住血液中的病毒后,可能不会通过性途径继续传播病毒。
2011年6月,有报道指美国人蒂莫西·布朗于1995年感染艾滋病毒,后来患上血癌,接受德国柏林的一个医疗团队进行的骨髓移植后,发现艾滋病毒消失了,包括多处病毒可能螯伏的组织。在接受五年的治疗后,住在美国加州的布朗体内依然没有任何HIV的迹象,在此期间他没有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
2012年7月,波士顿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员发现,两名患淋巴瘤的 HIV带原者,接受压抑 HIV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期间,进行骨髓移植后,两人体内血液细胞的 HIV基因竟开始消失,逐渐被捐赠者的健康细胞杀死和取代,完全消灭。两人情况与全球首名藉骨髓移植根治 HIV的病人布朗相似,但两人移植的是正常细胞,有别于布朗的经挑选可抵抗 HIV的基因突变细胞。
人数
2012年11月29日,中国卫生部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9万多例,目前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超过38万例。
历史
爱滋病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地区被发现是在1985年6月。艾滋病携带者为一名阿根廷游客。最后这位病人在协和医院因并发症死亡。
85年以后,在浙江省又发现了一批数量不多,血友病的患者,他们非常容易出血,需要经常注射一种血液第八因子,是一种血液制品,是从捐献者的血液中提纯出来的,结果我们当时是从国外进口的血液制品,这种进口的血液制品中,当时已经含有艾滋病病毒,所以造成了在我们国家浙江省一些数量不多的病人中间,使用血液制品而造成了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这是一批少量的病人出现。
89年年底,在我国云南省和缅甸的边界,也就是德宏州,突然发现了几百例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这些人都是因为吸毒造成的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所以我们国家从85年早期艾滋病的传入是通过一些国外来中国旅游的一些感染者和使用血液制品感染的和由于靠近边界的吸毒感染的,早期是这种形式。
传染途径
中国政府的说法为:爱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异性间的性行为和吸毒。然而爱滋病防治工作者高耀洁和很多体制外人士认为,爱滋病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采血(献血)、输血,以及如内镜检查、胃肠镜的检查消毒不利、术者医生的手套不更改等医疗途径。
1990年代初期,河南省曾因非法血站泛滥导致爱滋病广泛蔓延。到1990年代末卖血已经基本得到控制。
从总体上看,中国爱滋病疫情仍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防治工作存在宣传教育、疫情监测和干预措施不力;法律法规不健全;防治力量和技术手段落后;对防治工作认识不够等问题。
2007年11月29日,国务院防治爱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爱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举行《中国爱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专题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2007爱滋病最新资料,2007年新发爱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因爱滋病死亡2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性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1%。
虽然爱滋病教育在中国已逐步展开,但社会上仍然普遍对爱滋病及其感染者认识不足且带有歧视。